對於李先生的爭議性發言,我有些看法:
1. 公關上的合理做法:受訪時一定要表達對搜救人員的感激與肯定,然後也表示願意全額支付費用,至於日後會不會以身赴險,就四兩撥千金的說:「現在身心俱疲,想先休息一陣子」,大概就不會有人追問了。(但如果我的資訊無誤,現行法律是不允許政府單位向受援救者收錢的)
2. 沒有人是完美的,面對鏡頭和人群講話,也是個需要訓練、準備和經驗才能成熟的技能。我不清楚李先生的經歷如何,但我想他本意絕非讓事態演變成兩邊不討好。
3. 我身邊就有個非常愛登山的人,但他個性非常內向,而且不喜歡大庭廣眾的場合。假設置身其中,立刻就會有足以影響行為、表現的心理壓力。那個時候,腦中的思考方式會產生改變,所以可能出現令當事人後悔的言論。如果李先生符合我描述的情況,那我同情他。
(我自己第一次課堂上報告時,面對滿室同學的注目禮,死的異常慘烈 😢)
4. 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大眾如果拿它當作登山者的代表,那還真是慘。幸好咱們閱聽群眾注意力期間短得很,再來一個重大新聞就不會有人記得了。只是,會有人敦促修法、改善體制、讓政府成立專門的山難搜救部門嗎?
5. 我是文字工作者,知道媒體真的很嗜血,尤其是資訊更迭極快的網媒。你的1000字發言哪怕是10字有爭議性,就一定會被提出來當標題。看到討論串中一片罵聲,對於媒體是成功的user engagement,對於問題本身卻無幫助。
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