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
對於李先生的爭議性發言,我有些看法:

1. 公關上的合理做法:受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對於李先生的爭議性發言,我有些看法:

1. 公關上的合理做法:受訪時一定要表達對搜救人員的感激與肯定,然後也表示願意全額支付費用,至於日後會不會以身赴險,就四兩撥千金的說:「現在身心俱疲,想先休息一陣子」,大概就不會有人追問了。(但如果我的資訊無誤,現行法律是不允許政府單位向受援救者收錢的)

2. 沒有人是完美的,面對鏡頭和人群講話,也是個需要訓練、準備和經驗才能成熟的技能。我不清楚李先生的經歷如何,但我想他本意絕非讓事態演變成兩邊不討好。

3. 我身邊就有個非常愛登山的人,但他個性非常內向,而且不喜歡大庭廣眾的場合。假設置身其中,立刻就會有足以影響行為、表現的心理壓力。那個時候,腦中的思考方式會產生改變,所以可能出現令當事人後悔的言論。如果李先生符合我描述的情況,那我同情他。

(我自己第一次課堂上報告時,面對滿室同學的注目禮,死的異常慘烈 😢)

4. 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大眾如果拿它當作登山者的代表,那還真是慘。幸好咱們閱聽群眾注意力期間短得很,再來一個重大新聞就不會有人記得了。只是,會有人敦促修法、改善體制、讓政府成立專門的山難搜救部門嗎?

5. 我是文字工作者,知道媒體真的很嗜血,尤其是資訊更迭極快的網媒。你的1000字發言哪怕是10字有爭議性,就一定會被提出來當標題。看到討論串中一片罵聲,對於媒體是成功的user engagement,對於問題本身卻無幫助。

以上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